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180师的历史都是讳莫如深的话题。但韦杰对此却并不避讳,他曾无不感慨的说,自己一生经历了43场战役,大小战斗525次,但晚年唯一想要回忆总结,留给后人的,只有抗美援朝中180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。
韦杰的前半生很顺,15岁参加革命,23岁就当上了红军师长,朱德钦点他执掌御林军,彭德怀更是将其视为麾下“第一先锋”。到解放战争中,五大元帅都点名要他,从华北、西北,一直打到大西南,都是铁打的主力。如此履历,军中罕有。
但遗憾的是,在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战中,韦杰却一着不慎,马失前蹄。而这其中,又有太多的隐情:180师被围,韦杰为何说自己无能为力?彭德怀评价韦杰指挥太弱,是否是真心话?毛主席力排众议,坚持授予韦杰中将军衔,又有何良苦用心?
一、彭老总的“嫡系”战将
红军长征,很多硬仗都是“广佬”打的。所谓“广佬”,即指百色起义后,从广西转移至江西苏区的红7军广西籍官兵。
广西兵在红军当中有两个鲜明特征,一是打得凶,二是靠得住。当年红7军转战5省,8个月走了7000多华里,兵员损失高达七成,剩下的2000多骨干,各个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。
红7军改编为红5师后,划归红三军团建制,军团长彭德怀接手之初,就破格提拔了两员小将,一个李天佑,一个韦杰,当时都是不满20岁。这两人有一个共性,年纪虽小,但狼性十足,敢于身先士卒。这种能啃硬骨头的虎将,正对彭德怀的胃口。
李天佑被任命为5师师长,韦杰比他晚一年参军,则是担任5师侦察连连长。这支侦察连可不一般,干部都是“降级使用”,调来的连长担任排长,排长当班长,战士则是从各连抽调来的骨干,广西兵占比三分之二,是彭德怀麾下最精锐的一支部队,堪称御林军。
彭德怀在长征中打的最出彩的两场仗,韦杰和他的侦察连都是功不可没。
第一仗是新圩阻击战。
三军团掩护红军主力纵队过湘江,红5师死守新圩,单挑桂军2个王牌师,双方兵力相差近5倍。这一仗广西人打广西人,为了争夺几个小山头,红5师阵亡超过三分之二,自参谋长胡浚以下,团、营、连干部几乎非亡即伤。紧要关头,是韦杰的侦察连顶住了最后一道防线,力撑到友军接防,这才保全了红军在湘江之战的唯一生机。
第二仗是抢占娄山关。
韦杰率领侦察连乔装成蒋军官兵,夜间急行军50公里,直插敌人后方。奇袭,伏击,捕俘,破关,固守,侦察连十八般武艺轮流施展,以尖兵配合主力,最终以少胜多,拿下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。
红5师是彭德怀的主力,侦察连则是红5师的尖刀。从湘江之战,到四渡赤水,再到爬雪山过草地,韦杰一直都是全军前卫,仗仗都是先锋。若要论功行赏,让他当个团长都是实至名归,但考虑到侦察连的任务艰险,必须有威望和身手兼备的虎将坐镇,彭德怀又只能暂时委屈韦杰。
直到后来红军抵达陕北,因红十五军团缺干部,彭德怀这才忍痛割爱,将韦杰调过去担任团团参谋长。不久之后,韦杰又改任军团直属骑兵团团长,再次成为御林军统帅。而他走马上任后,第一仗就是率部奔袭会宁城,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打开了关键通道。
红军时期,韦杰担任的职务并不高,特别是对比同乡李天佑,他已是落后了几个身位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长期执掌御林军,担任全军先锋,让韦杰在各大军团首长面前都留下了深刻印象。比如会宁之战后,朱德、徐向前、陈赓,都曾点名表扬韦杰的开路之功。
对于韦杰这员猛将,徐海东更是惜才,直接提拔他担任红75师师长,这支部队是由红25军改编而来,是军团第一主力。而值得一提的是,因红一、三军团缩减编制,此时的李天佑也是刚调任红4师当师长。两位“广佬”的代表战将,第一次走到了同一起跑线。
二、配属五大元帅
韦杰的履历很奇特,因为待过的山头太多,以至于很难将他归纳于哪个山头之下,这在战争年代确实罕见。
抗战打响后,最先启用韦杰的是八路军总司令朱德。当时韦杰正在抗大学习,朱老总从前线回来找他谈话,让他出任总部特务团当团长,再次指挥御林军。
其实谈及往事,朱德和韦杰还有很深的一段渊源。当年在江西苏区,红军创办过侦察干部集训队,专门培养青年将才,当时朱德是讲师,教授射击原理,韦杰是学员。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两人之间是有一份师徒情谊的。
朱德的本意,是让韦杰作为总部的直属力量,机动作战。但一次意外,却让韦杰的军旅轨迹发生了转折。1938年1月,115师688团团长陈锦秀在作战中牺牲,这支部队的前身就是红75师,老部队遭此一难,韦杰又是临危受命,前往接替。
自此,韦杰便开始了自己的“流浪”生涯。
当时115师林师长负伤去了苏联,代理师长是陈光,不过韦杰还没来得及和他打交道,688团就被配属给了129师386旅,去给陈赓打下手。
到了解放战争,韦杰更是炽手可热。
他先是跟着刘伯承转战晋冀鲁豫,千里挺进大别山时,又中途被聂荣臻截胡,要去了晋察冀军区,担任主力纵队司令。后来徐向前打太原,韦杰奉命率部前往增援,不久之后便改任18兵团61军军长。
太原战役后,18兵团划归彭德怀指挥,韦杰再次回到老首长麾下,成为一野的王牌战将。特别是咸阳一战,韦杰力挫马家军骑兵,力保阵地不失,两天歼敌2000余人,被百姓赠予“百战百胜”锦旗一面,也因此得到了彭德怀、贺龙的联名嘉奖。
进军大西南,贺龙点名18兵团,韦杰的61军又是先锋。自解放战争以来,这已是他配属的第5位元帅。应该说除了坐镇中枢的叶剑英,以及身处华东的陈毅,其他8位元帅都当过韦杰的上级,这也是军中一大奇谈。此外,韦杰带出来的61军,老底子是华东调来的皮旅181师,碰上陈毅叫上一声老首长也并不为过。
韦杰的军旅生涯很有特点,他很少带兵独当一面,也没有建设根据地或主持地方军区的经历,战争年代基本都是指挥主力部队,跟随各大首长征战四方,所以这也让他更具战将属性,上级指哪他打哪,冲锋陷阵绝无二话。
抗美援朝,韦杰一开始并不在入朝名单之中,他当时担任川北军区司令员,61军剿匪任务繁重,根本无暇抽身。但因60军军长张祖谅病重,军长之位空缺,彭德怀便急调韦杰接替。
60军入朝的3个师,179师前身是著名的“临汾旅”,181师是韦杰从61军带来的“皮旅”,都是一等一的王牌。比起两位老大哥,180师的资历和战力都要逊色不少,但作为军中新锐力量,也曾被徐向前誉为华北主力。
60军是王牌军,这点毋容置疑。对于韦杰,彭德怀是寄予厚望。但谁又能想到,自打入朝伊始,韦杰就是有苦难说,不仅成了“光杆司令”,手中无兵可用,还因为180师的意外,留下终生遗憾。
三、对180师的无能为力
61军入朝时是划归了3兵团。
但当时的3兵团,组合很奇怪。原兵团司令陈锡联建国后组建炮兵去了,新任司令陈赓又因病未能到职,最后是副司令王近山临危受命,代理司令。不仅如此,3兵团底下的3个军,分别来自原3兵团、4兵团、18兵团,等于也是临时搭起的一个架子,基本没有磨合。
没办法,时间紧急,准备仓促,只能事急从权。如果陈赓在,指挥体系混乱,编制混乱这些问题,以他的能力足以应付。但王近山不是陈赓,他是战将,打仗勇猛,但缺少协调各方的手段,让他短时间内捏合3兵团,属实是赶鸭子上架。
不过王近山也有自己的办法,既然配合生疏,那就打散了用,各自为战。比如在对60军的使用上,王近山就将其一分为三,179师加强给15军,181师加强给12军,只留一个180师归军部直属。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3兵团司令员都是绕过60军军部,直接给180师下达命令。
简而言之,王近山这一套组合拳下来,60军军长韦杰等于成了光杆司令。
直到第五次战役后期,因为彭德怀下达全线后撤,王近山才决定让60军各部归建。但在当时混乱的局面下,这又是一句空话。179师还在北汉江南岸,181师远在120公里外,180师也在执行军团下达的掩护伤员转运任务。也就是说,三个师,韦杰还是一个都指挥不了。
这正是在这种局面下,180师出事了。因左右友军全线后撤,180师失去侧翼屏障,实际已经孤悬敌后。韦杰意识到危险,第一时间想请示王近山。但3兵团司令部在转移的过程中电台故障,根本联系不上。
直到180师被围,韦杰才终于和3兵团取得联系,他当即请求兵团主力支援,解救180师之围。但此时3兵团全线告急,王近山根本顾不过来,只能指示60军“迅速调整部署,准备打击北犯之敌”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60军自救,但此时179师和181师,都是远水难救近火,韦杰是真的无计可施。
最令人痛心的是,180师在绝境之下,既没有请示兵团,也没有请示军部,直接就下达了化整为零分散突围的命令,他们将作战文件烧毁,密码除留一套以外,其余全部烧毁了。韦杰原本想要联系180师,指挥其向军部靠拢,结果又是根本联系不到。
前期兵团失联,后期180师失联,韦杰夹在中间,对上无法请求支援,对下不能指挥部队,属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晚年在回忆180师的遭遇时,韦杰就曾无不感慨的说:
“当时如果180师更坚定一些,集中力量突围是可以挽救的,敌人虽然超过了他们,但并不是水泄不通,可以利用夜间杀出一条路来,要损失一些,但不至于那么大。”
四、奉调回国
五次战役后,彭德怀对于180师是痛心疾首,他在向毛主席提交的战后总结中,就曾直言不讳的说:
“60军及3兵团对救援180师没有采取积极坚决的行动,此战3兵团损失很大,主要原因是指挥失当,60军更弱。”
对于老部下韦杰,彭老总的批评很是直接。
因为影响太大,毛主席并未匆忙做出结论,而是要求3兵团司令以及3个军长轮流回国,由自己亲自问询。他和韦杰谈了很久,也了解到了战场的真实情况。最后主席也认清此战的问题并不在韦杰,而是志愿军总的战略存在不足之处。主席的原话是:
“五次战役,我看是打急了,打大了,打远了!”
考虑到60军急需稳定军心,而韦杰任职时间不长,所以主席最后还是决定让韦杰留在国内,由60军老军长张祖谅入朝主持大局。这是万全之策,但对于韦杰来说,最后一战的遗憾无法弥补,太过可惜。
对于韦杰,毛主席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保护。1955年大授衔,他力排众议,保住了韦杰的中将军衔。这也是对外释放一个信号,表明180师的事情韦杰是没有责任的。包括后来,彭德怀也重新做过总结,认为“在五次战役中,60对情况的处置是正确的”。
不过即便如此,朝鲜战场的事情对韦杰多少是有影响的。1952年回国后,韦杰就被调到军事学院任职,一直到1957年才出任成都军区副司令,再次回归军旅。他甘居副职25年,期间军区换了7任司令,其实不管是按军衔,还是论资排辈,他都应该再升一升。
1979年对越反击战后,韦杰没有机会去到一线,但当军区部队回来后,他立即要求各级参战干部都要写总结,把胜仗和败仗的经验都写下来。按韦杰自己的话说:
“对于历史,应该是面对,不应该是回避。失败的教训往往比成功的经验更为宝贵,总结过去是为了告诫未来。”
回忆总结,留给后人,是有重要意义的,这也是一个老兵的责任。
下一篇:没有了